我們的校訓: 好學、力行、知恥
我們的校訓: 好學、力行、知恥 『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』。 ~ 語出《禮記•中庸》第二十章
【原文節錄】子曰:「"好學近乎知。力行近乎仁。知恥近乎勇"。知斯三者,則知所以脩身。知所以脩身,則知所以治人。知所以治人,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。」
【解釋】 1.好學近乎知:喜歡研究學問,就能變得有智慧。 2.力行近乎仁: 努力修身,就能具有仁德。 3. 知恥近乎勇:知道何為羞恥,就能勇於改過遷善。
【釋義】 中庸這一章主要是針對國君治國、平天下需歸本於「誠」的道理而言,但也可引申至為人處事最高的準則。所以就學生的求知階段,學業、品德、態度是高中學生進德修業的核心。「好學、力行、知恥」都是為學做人的基本態度,當學生的進學修業的態度正確,身心自然能夠不斷的成長,而獲得學業品行進步的豐美果實。 所以好學是增進知識的有效途徑,如果我們能夠朝夕虛心學習,熱切求知,時日既久,自然新知日增,日新又新,自然離智者不遠。 力行的範圍當然從修身開始,肯力行的人,都是勤勞奮勉,不屈不撓的人。在大處肯犧牲奮鬥,不囿於個人私心小見,能夠發揮此力行的精神,推己及人,由家國而天下,終至於成為「與天地合其德」的仁者。 知恥是勇氣的基礎,人如能知恥,才能自我反省,並面對自己的錯誤而去改正之,甚至受辱亦能知自強,處人之下而知奮進。知恥的心理使人自生堅強的勇氣,袪除怯懦而守死善道。 所以孔子以「好學、力行、知恥」三種工夫作為達成知、仁、勇的憑藉。 孔子曰:「天下之達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。曰君臣也、父子也、夫婦也、昆弟也、朋友之交也,五者天下之達道也。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」 故知、仁、勇為三達德,是行五達道的基礎條件。所謂「道」與「德」之分別,前者為形上的共同的法則 。